1246 年秋,黄州城的桂花落了满地。
孟珙躺在病榻上,手里攥着半张残破的地图。地图上,江陵的水防、襄阳的城墙,还留着他用朱砂画的防线。
52 岁的他,已经撑不住了。
窗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呐喊,他想抬手掀开帘子,却连力气都没有。这位亲手捅穿金国、挡住蒙古铁骑十几年的名将,终究没能熬过深秋。
他走后不过十二年,临安城破;十七年后,崖山蹈海,南宋彻底覆灭。人们才后知后觉:孟珙不是简单的将领,是南宋最后的 “承重墙”。
一、岳家军的血,流在他的骨血里
1195 年,随州枣阳的军营里,孟珙出生时,哭声比军号还响。
他的曾祖孟安,是岳飞手下的裨将,跟着岳家军打过郾城大捷;祖父孟林,守过襄阳的烽火台;父亲孟宗政,更是京西战场上有名的 “孟爷爷”—— 金兵见了他的旗号,都要退避三分。
展开剩余88%孟珙的童年,没有玩具,只有父亲教他认的兵器。三岁时,他就能分清长枪和马槊的区别;五岁跟着父亲巡营,能指出哨位的疏漏。
《宋史》里记载,孟宗政守襄阳时,11 岁的孟珙跟着在城楼上观战。金兵架云梯攻城,他突然拉着父亲的衣角喊:“左边的云梯没绑牢!”
孟宗政一看,果然如此,立刻派士兵去踹云梯。这一战,襄阳守住了,孟珙 “神童” 的名声,也在军营里传开了。
可他从不是靠 “天赋”。每天天不亮,他就跟着老兵练骑射,手臂练得抬不起来,就用布带绑在肩上;晚上别人休息,他还在灯下看《孙子兵法》,书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
13 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金国被打得节节败退,把都城从燕京迁到了汴京。南宋趁机停了给金国的岁币,想隔岸观火。
可 30 岁的孟珙知道,这火迟早会烧到南宋。他主动请缨去前线,从普通的裨将做起,打一场仗升一级,靠的全是实打实的战功。
有一次,他带三百人去劫金兵的粮道。夜里遇上大雾,士兵怕迷路,他却凭着对地形的熟悉,绕到金兵后面,一把火烧了粮车。回来时,他的铠甲上全是火星烧的洞,却笑着说:“这下金兵要饿肚子了。”
二、蔡州雪耻:百年国恨,一朝得报
1233 年,蒙古派使者来南宋,想联手灭金。
朝堂上吵成一团:有人怕蒙古是 “引狼入室”,有人想趁机报靖康之耻。孟珙站出来说:“金国不灭,南宋永无宁日。蒙古是狼,但现在要先打死眼前的虎。”
宋理宗听了他的话,任命他为京西兵马钤辖,率军和蒙古军汇合,围攻金国最后的都城 —— 蔡州。
1234 年正月,蔡州城被围了三个月,城里粮尽,金兵开始吃树皮、煮马鞍。孟珙知道,总攻的时候到了。
他亲自带兵架云梯攻城。金兵在城上扔滚石,他的头盔被砸破,血流到脸上,却没退一步,大喊:“今日不破此城,誓不还营!”
士兵们见主将如此,士气大振,终于攻破了城门。孟珙带着人冲进去,在皇宫的废墟里,找到了金哀宗的遗体 —— 金哀宗知道守不住,已经自缢了。
孟珙让人把金哀宗的尸骨装在盒子里,押送回临安。队伍路过淮河时,两岸的百姓扶老携幼来围观。有人哭着喊:“徽钦二帝的仇,终于报了!”
这一年,距离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 108 年。40 岁的孟珙,用一场胜利,给了南宋人一个迟到的交代。
宋理宗在临安召见他,赐他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孟珙却跪下说:“这不是臣的功劳,是祖宗的庇佑,是陛下的圣明,更是三军将士用命换来的。”
《宋季三朝政要》里说,当时满朝文武都夸孟珙谦虚,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场胜利的背后,藏着更大的危机 —— 蒙古军已经在淮河以北驻扎,虎视眈眈。
三、蕲州急援:蒙古大将见他就跑
果然,才过了一年,1235 年,蒙古军就撕毁盟约,分三路南下。
其中一路由塔察儿率领,直扑蕲州。蕲州是长江北岸的门户,一旦失守,蒙古军就能顺着长江打到临安。
宋理宗急得睡不着觉,下旨让孟珙驰援。可当时孟珙手里没有兵 —— 他的主力还在荆襄防线,身边只有几百名精锐骑兵。
有人劝他:“等集齐兵马再去,不然太危险了。” 孟珙却摇头:“蕲州不能等,多等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他带着几百人,日夜兼程,四天四夜没合眼,终于赶到蕲州城外。塔察儿的斥候看到孟珙的旗号,立刻跑回去报告。
塔察儿一听 “孟珙” 两个字,当场就变了脸色。他早就听说过孟珙灭金的威名,知道这个人不好惹。没等孟珙攻城,塔察儿就下令:“拔营,撤退!”
蒙古士兵都懵了:“我们有几万人,他才几百人,为什么要退?” 塔察儿骂道:“你们懂什么!孟珙一来,这城就攻不下来了,再等下去,我们的粮草都要被他劫了!”
就这样,孟珙凭着一己之名,吓退了蒙古大军。蕲州之围解除,南宋朝廷松了一口气,可孟珙却没放松 —— 他知道,塔察儿不会善罢甘休。
四、江陵保卫战:四十天的生死较量
果然,塔察儿撤兵后,转攻江陵。
江陵是长江中游的咽喉,东可通武昌,西能达四川,南可下长沙。一旦江陵失守,南宋的长江防线就会全线崩溃。
孟珙接到消息,立刻率军赶往江陵。他到的时候,蒙古军已经把江陵围得水泄不通,正在架浮桥渡长江。
孟珙没有硬拼,而是想出了一条奇计:“以城带水,以堤为障。” 他让人把江陵四周的低洼地全部挖开,引来长江水,变成一片沼泽。
蒙古军的骑兵陷在沼泽里,动弹不得。塔察儿气得跳脚,下令强攻江陵城。可孟珙早就让士兵加固了城墙,城上备好滚石、热油、弓箭,蒙古军每次冲锋,都被打退,尸体堆得像小山一样。
这场保卫战,一打就是四十天。
城里的粮草很快就吃完了,百姓们就把家里的存粮拿出来,士兵们轮流守城,饿了就啃树皮、煮野草。孟珙每天都要巡城,看到受伤的士兵,就亲自给他们包扎;看到百姓挨饿,就把自己的口粮分出去。
有一次,一个老妇人给孟珙送来了一碗稀粥,哭着说:“将军,我们能守到现在,全靠您啊!” 孟珙接过粥,一口一口喝完,对士兵们说:“有这样的百姓,我们怎么能守不住?”
四十天后,蒙古军粮尽兵疲,塔察儿不得不下令撤退。孟珙趁机率军追击,杀敌数千人,还缴获了大量的兵器和战马。
江陵保卫战,是蒙古军南下以来,第一次在江南大败。捷报传到临安,宋理宗激动地说:“孟珙就是朕的韩信、岳飞啊!”
五、朝堂猜忌:忠臣的无奈退场
可皇帝的信任,从来都是有限的。
孟珙在前线打了胜仗,威望越来越高,朝堂上的流言也多了起来。有人说他 “拥兵自重”,有人说他 “想当第二个岳飞”。
1241 年,蒙古有个叫范用吉的将领,因为不满蒙古的统治,想率部投降孟珙。孟珙知道后,立刻上书宋理宗,请求接纳。
可宋理宗却犹豫了。他怕范用吉是诈降,更怕孟珙收了这支部队后,势力更大,不好控制。最后,宋理宗下旨:“不许接纳,以免生事。”
孟珙接到圣旨时,正在吃饭。他看着手里的筷子,突然就没了胃口。他知道,皇帝已经开始猜忌他了。
之后,宋理宗又多次调走孟珙手下的精锐,把他们派到其他地方。孟珙的心,一点点冷了下去。他主动上书,请求退休:“臣老了,打不动仗了,想回枣阳老家,种几亩田。”
宋理宗没有挽留,很快就批准了。1246 年,孟珙回到黄州 —— 这个他曾经守护过的城市,不久后就一病不起。
临终前,他把副将王坚叫到床边,指着地图说:“襄阳不能丢,江陵要加固,四川要守住…… 我走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守住这些地方,别让蒙古军过长江。”
王坚含泪点头,后来他果然在钓鱼城大败蒙古军,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可这,已经是孟珙死后的事了。
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临安,满朝震动。宋理宗虽然追封他为太师,可心里却未必真的难过 —— 或许,他还在庆幸少了一个 “威胁”。
六、他死后,南宋没了顶梁柱
孟珙走后,南宋的军事防线,就像断了脊梁。
他生前建立的 “三层藩篱” 防线:第一层守淮河,第二层守荆襄,第三层守长江,因为没人能统筹指挥,渐渐被蒙古军突破。
1259 年,蒙古军围攻襄阳,守将吕文焕苦守六年,却等不到援军 —— 此时的南宋,已经没有像孟珙这样能调兵遣将的名将了。最后,吕文焕被迫投降,襄阳陷落。
1276 年,蒙古军兵临临安城下,宋恭帝出城投降。此时,距离孟珙去世,才过了三十年;距离他预言的 “蒙古过长江”,也才过了三十年。
1279 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十万军民跟着殉国。南宋,这个存在了 152 年的王朝,彻底灭亡。
后世史学家王夫之在《宋论》里说:“孟珙死,而宋无大将矣。无大将者,非无兵也,无帅也。” 意思是,孟珙一死,南宋不是没有兵,是没有能统领兵的帅才了。
文天祥在狱中写《正气歌》时,也曾提到孟珙:“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他把孟珙当作南宋忠臣的代表,可惜,这样的忠臣,终究没能挽救一个腐朽的王朝。
如今,在湖北枣阳,还有孟珙的衣冠冢。每年清明,都有人去祭拜。人们记得他灭金雪耻的功劳,记得他守土卫国的铁血,更记得他说过的那句话:“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
孟珙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想守护家国的将领。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一把剑、一腔血,撑起了南宋的半壁江山。他走后,南宋没了顶梁柱,灭亡,也就成了必然。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无奈:有些英雄,能挡住千军万马,却挡不住时代的洪流;能终结百年国耻,却救不了一个注定要亡的王朝。但只要人们还记得他,他就永远是那个站在蔡州城头、江陵城上的铁血名将 —— 孟珙。
发布于:安徽省配资机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