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湖南韶山的毛泽东遗物馆中,有一份特殊的陈列品,那是一张休息的床铺,但是床上的一大半空间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书籍堆积占据。
这张床铺跟随毛主席多年,上面的书籍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最喜欢的便是翻阅各朝史书。
在已经出版的批注集中,他曾在《明史》中关于朱元璋留下批语:“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伟人一生胜仗无数,许多人都称赞过他的智慧,他的高度评价也让人们再次聚焦到朱元璋的身上。
出身微末的勇者
朱元璋的出身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贫苦,父母早亡,无依无靠,哪怕栖身寺庙都没办法生存。
展开剩余77%如果不是友人汤和的一封书信邀请他投靠义军,朱元璋可能还在乱世间沉浮。
朱元璋确实是勇猛的,在加入红巾军之后奋勇杀敌,在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很快得到了首领郭子兴的赏识。
在成为郭子兴的亲兵之后,他更是迎娶了郭子兴最看重的养女马氏,与郭子兴亲上加亲。
这也让朱元璋掌握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他成为了郭子兴的继承者,接过了郭子兴手中的势力。
第一次独立掌握势力的朱元璋是聪明的,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于是,他开始挑选身边的能用之人。
他最先确定的便是自己的核心将领队伍,从起义初期,朱元璋就在和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人朝夕相处,战场上的局势时刻变化,他很早便摸清了这几人的性格能力。
徐达用兵“言简虑神”的谨慎,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的勇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也让他意识到这些人的可取之处。
对部将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朱元璋是一个没有疑心的人,他很早就将自己的耳目插入军中,他们或是监军,或是文官。
这也让朱元璋掌握了军中的大小事宜,士兵中的议论、官员中的言谈举止都被他收入囊中,用以参考。
在掌握了详细资料之后,朱元璋开始了自己计划的第二步——优化组合,综合发展。
朱元璋很少让一个将领拥有绝对的权利,他经常根据将领们的各自优势进行打乱重组,出色的战略思维让他组成了不少的黄金搭档。
当他看出徐达的谨慎和常遇春的勇猛之后,他迅速将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战斗行动,“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的黄金组合形成了完美互补,成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眼光长远的政治家
1356年对朱元璋而言是特殊的一年,他拿下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自此,彻底开始了自己的军事扩张之路。
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只是朱元璋才能的一面,他的眼中也有政治家的眼光。
每当大型战役开始,朱元璋会清晰划分各层将领的职责和作战区域,主攻、增援等工作划分明确,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问责。
在朱元璋的眼里,将领的职责是行军打仗,地方民政还是由专门的文官负责,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分开有效的避免了将领拥兵自重,成为割据势力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为了收束权力,朱元璋大量启用亲属,李文忠、朱文正等人开始在战役中崭露头角,他迅速开辟权力通道,让他们进入重要位置。
朱元璋的亲属和养子们都被他利用起来,他们或是进入军队当监军,或是负责地方的行政机构运作。这些人不仅是各个枢纽的负责人,更是朱元璋监视各方的眼睛。
1363年,征战多年的朱元璋终于走到了决定性的一步,他和陈友谅站在鄱阳湖边,为他们多年的拼杀做一个了结。
早在二人交手之初,朱元璋就准确判断出陈友谅“志骄”的特点,也正因如此,他很早便确定了征战路线——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
鄱阳湖之战既是朱元璋多年的筹谋,也是朱元璋智慧的显现,面对陈友谅的巨舰联舟,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他带着部将们仔细分析局势,消解众人恐慌。
他在动员会上主动提出了将主力撤离康郎山附近的狭窄水域,限制陈友谅水兵的行动能力,并铺设火攻部队,顺风纵火。
那年的鄱阳湖上火光冲天,朱元璋也正式奠定了天下雄主的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景。
参考文献:
1. 《明史》
2.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机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