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家门那一瞬间,滚烫的空气跟耳光似的拍在脸上,汗水立刻顺着额头刺进眼角。气象台说今天的37度是个预告,明后天才是重头戏,40度朝上。这种天气,别说干活,就是在街上多走几步,鞋子里头都能听见吧嗒吧嗒的积水声。气象台的预报员在演播室里,用她清凉标准的播音腔提醒着:“请大家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注意防暑降温。”这话听起来很正确,可空调送出来的冷风,恰好吹走了几滴汗水,也吹淡了几分现实。
路边的建筑工地上,老李正在用袖子狠狠擦掉糊住眼睛的汗。安全帽下的毛巾早已湿透,贴在脖子上,黏糊糊一片难受。他抬头看了看正当空的太阳,眯了下被汗水蛰痛的眼睛:“这鬼天气,钢筋摸着都烫手。”旁边堆满矿泉水的铁桶里,塑料瓶子浮浮沉沉,不到一小时空了大半桶。工地负责人叉着腰在阴凉处站着,眉头紧锁地催进度,偶尔朝着工棚嚷嚷句“绿豆汤烧好了没?”这喊声混在机器的轰鸣里,不知道有几个人听得清。有个送外卖的小哥,隔着栅栏递过去几份饭,头盔的系带都淌着水。他说平台上的高温补贴,多出来那三块五块,还不够买瓶冰水降温呢,“真就一点意思意思呗?”
高温津贴?嘿,这笔账算得人心头发酸。办公室格子间的空调恒温在26度,喝杯冰咖啡还得加点钱选冷萃;外头马路上奔波的快递员、清洁工、建筑工人,汗流进眼睛里都顾不上擦。有些企业和工地,是按天发个十块八块的“高温费”,那点钱够干什么呢?买个盒饭吃都不够加份肉。热射病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会要命的急症!有专家分析过,这几年夏天,极端高温的天数和强度都在增加,动不动就看到天气预报图变成“红到发紫”的一片。气象台说,高温热浪可能逐渐成了夏天的“新常态”。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份在热浪里挣命的钱,也该拿出来正经算一算?
凭什么?就凭人家是在拿体面人的空调房外头,顶着晒脱皮的太阳在流汗?就凭那汗珠子砸在地上,是真正能摔得出响动? 这事儿说到底,不是天气多热的问题,是心里那把尺准不准的问题。专家们分析的头头是道,说什么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这些名词太远了。我们真正该用眼睛看的是身边——看看那些在烈日下作业的人是怎么扛过去的。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40度的红线依然会跳上手机屏幕的警报。下一次点开那个天气预报App,看到那些刺眼的橙色、红色预警时,别光想着自己出门得带伞,多看一眼那些必须在烈日下谋生的人吧。该给高温下的劳动者实实在在的保障和报酬,不能总靠他们的身体硬撑过去。汗水不能是廉价的,汗水的背后是命在顶着。 说到底,当我们走在被晒得烫脚的地面上,享受城市便利的时候,别凉了自己那点心,别亏了他人那份劳。体谅二字,落到实处才有重量。
你怎么看?高温下的辛勤,值得更多理解与尊重吗? 🔥☀️
#热点观察家#
配资机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