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次整理中《脉经》现代参考版本以2007年版人卫山水本为主、古籍参考版本万历29年新安吴勉学翻刻宋本为底本,二本有差异者已在文中提出。因主要集中于理论解析和临床应用的探讨,在文献考证上并不一定足够全面和精准。如有纰漏,万望指出,不胜感谢。
气口九道脉法,较早记载见于《脉经·手检图三十一部》,原书未见图录后经历代医家发挥,至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已有气口九道脉图,文字上也略有差异。现代诸家,据传以卢喜学、傅嵩青二位研究较多,疗效斐然。然其术秘而不传,且居以奇货,暂未可见。幸有陈晓辉老师《针经知行录》,不避旧俗,稍揭其秘。然日本诸家,竟有发挥。前日得见一书,曰《气口九道·经络·经筋·奇经治疗》,然电子版终不可得,深以为憾。今就《脉经》、《奇经八脉考》、《针经知行录》原文,结合诊余所得,对气口九道脉法稍作描述,期为临床实用之技术,以飨同道。小子才疏学浅,言语多有鄙陋,望此路先辈,能不吝赐教,德先同道,常做交流,如张锡纯先生登报所得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故事,使脉针之法,不得泯然矣。
《脉经·手检图三十一部》全文,古籍原件附于本文末尾,建议阅读本篇前先浏览一遍,以观其大略。
“气口九道”概述
经言:肺者,人之五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
——《脉经·手检图》
一、何为“气口”?为何为“气口”?
“气口九道”之名最早出自何处暂未考证。《脉经》未有“气口九道之名”。然解释其意,“气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口,即“寸口”。此处为“为何寸口可以候全身”提出了与常规理解不同的解释:
1、肺为五脏华盖,能“解理万物”。
“解理”,意即“理解”,解本意为“分割”,理为“纹理”,即解析、区分之意。1.1 “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小针解)。”水谷之精微上注于肺,解理而布脏腑;1.2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以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命曰营气(营卫生会)。“营血生成,需要经过肺的转化;1.3 “饮入于胃,游益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液代谢,需要肺的“通调”功能。上述四点,呼应了文中对于肺“行精气”的描述。即从功能上,水液代谢、血液化生、宗气交换(呼吸)、九窍濡润都和肺有着密切的关系,肺对于人体摄入的物质中“清”、“精”的部分,有着“解理、分别、主管、调控”的作用。因此,肺可“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故可以选择肺经的脉口来诊断全身。
2、手太阴脉口的特殊性——跨过络穴
祝华英道长于《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曰:“络穴是本经五输穴阴阳升降的分界处,站立举手式,五输穴位于络穴之上者,引本经之气上行。位于络穴下方之五输穴,引本经之气下行。如以胃为本经之气上行。位于络穴下方之五输穴,引本经之气下行。”而寸口脉于寸尺之间跨过肺经络穴经渠,故曰:“寸口之中,阴阳交会”,具有特殊性。
二、何为“九道”?
如果是对于本脉法完全没有了解的朋友,建议看过下文的具体操作和定位后再看本段。
“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
《脉经·手检图》提出的脉法中,共提出了19种(条)“脉”(本篇全文不提“经”而言“脉”)的取法。分别是手三阴脉、足三阴脉、足三阳脉、奇经八脉和阴络阳络。然为何言“九道”?
所谓“九道”,本意上是一种定位区划,而非以位置主病。就如同三关定位的寸关尺,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一样。左寸候心,并非左寸见脉而心病,而是左寸脉象异常而心病。同理,本脉法中,并非寸部外侧见脉则足太阳脉病,而是寸部外侧见异常脉象(如原文中举例的“浮沉结散”)则断为足太阳脉病。当然,就如同长期单方向冲刷河道,会导致河道变形一样,长期的脉象偏倾会导致脉道的偏移,出现明显的某一部脉道本体上弯曲、斜行向内侧或外侧的情况。此时见到这种弯曲确实可以考虑对应的经脉病变,但依旧要以脉象区分当下的偏倾和长久的偏倾之间的关系和缓急,以分别治疗。
“九道”的定位区划,具体而言,是指寸口脉的前、中、后部,即寸、关、尺部,每部分为内(桡侧腕屈肌肌腱侧)、外(桡骨茎突侧)、中三部,故共为九部,是谓“九道”,而后面的奇经八脉、阴络阳络,以特殊脉象和位置关系划分,并不出此九道,故名为“气口九道”脉法。
“气口九道”脉法具体应用
一、定位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后如内者,足少阴也。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来大时小者,阴络也。来小时大者,阳络也。”
——《脉经·手检图》
此处接续上文“其道奈何”段,相当于本篇的总论。依后世对于本脉法的整理,缺少任督冲三脉的定位。此三脉内容见于《手检图》后半部分。原文如下: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俯仰。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动,苦胸中有寒疝。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小儿痫。”
有趣的是,这一段文字在明吴勉学翻刻宋本中并非在《手检图》中出现,而是置于《脉经·平奇经八脉病第四》篇中。人卫山水本以及其底本——广勤书堂影元刻本,以之置于《手检图》篇。可见本篇文字可能存在一定量的错简或者顺序调换的情况(未做详细考证)。此段描述任督冲三脉的脉象,可能并非为《手检图》原文。然视其临床应用情况,此段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故暂置于此。同时,脉经由多处提到定位奇经八脉的其他典型脉象,留待下次讨论。
依据上文,可整理出《手检图》的脉法定位划分如下。
图片
注:此图摘自《针经知行录》,图中提到的小肠、三焦、大肠的定位不见于《脉经》,部分见于《奇经八脉考》,但仍有所区别,疑为现代发挥,感兴趣者可查阅《奇经八脉考》和《针经知行录》。
二、原文解析
接下来我们对原文进行逐段的分析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后如内者,足少阴也。”
本脉法在应用上,是以上述定位来定“脉”,也可以理解为定经。按照上图的位置,以相应位置出现“浮、沉、结、散”等异常脉象为“动”,为该经病变。以此定手三阴、足三阴、足三阳。
以“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为例,寸部外侧候足太阳脉,如此处出现异常脉象,常见的有滑、结、弦等,则定为足太阳经动,即治疗足太阳经。
另外,“中央直前、中央直中、中央直后”,若与上下文句式一致,可改写为“前直中央、中直中央、后直中央”,指寸、关、尺部的脉道中央部位,如出现异常脉象,定位在手三阴经。然而,此处的脉位与传统常规脉位(“肝心出左,肺脾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顺逆第七》)重合较大。且在笔者的体会中,传统脉位更具有准确性,本脉法对于手三阴脉的定位尚待研究。
“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
关于“左右弹”的脉象,目前并未见到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从文字上看,《说文》:”行丸也。从弓單聲。彈或从弓持丸。“
弹在古籍中有两个主要义项:1、弹(dan四声)丸,引申为形容物体小,如“弹丸之地'。2、弹(tan二声),弹拨、弹击、弹射等。【韵会】鼓爪曰弹。【屈原·渔父】新沐者必弹冠。【史记·五帝纪】舜弹五弦之琴。此处应该取弹拨意。
左右弹描述的是脉紧张度相对偏高,而脉道力度在内外方向上不均匀,给医者手指一种弹拨感。此处应该与单纯的动悸脉鉴别。部分心律失常、长期失眠等心神不安、心气心阳妄动的患者,诊脉时可以出现悸动脉,即触之有左右动摇感。此时一般不会见到脉道的紧张,故用“弹”来描述并不贴切。笔者在临床运用时,见悸动脉调以阴阳跷脉和带脉,也并未见到显著疗效。而是从交通心神、补养心脾、厚土伏火入手效果更好。
此三种脉象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仅遇到两例。一例为消化不良患者,左关左右弹,取以足临泣(通带脉),配以阳陵泉、太冲,症减而脉平。一例为失眠、咳嗽患者,右关左右弹,取以申脉(通阳跷脉),未见明显疗效。后以通调肺气取效。
“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
脉象从尺内斜向寸外的,是阳维为病;从尺外斜向寸内的,是阴维为病。
临床发现,“斜向外”的脉象并不少见,但并非所有人都存在阳维为病的症状(“苦寒热”、“癫疾”、“僵仆”等),此现象或许与外感病期间滥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中成药,邪气伏留有关。此时取外关开通三焦,通畅,加以合谷、足三里鼓动阳明气血(多气多血、气血易动),托邪外出;再结合症状和脉象所“结”的部位,或以排寒针法、或以开通井穴、或以风穴散风、或循经触诊以通经。总之开通对应通路,则多可获效。
而对于“斜向内”的脉象,相对少见。笔者见过的数例中,绝大多数是有比较明显的心系症状的,如胸闷、心慌、胸痛等。这与“阴维为病苦心痛”吻合。
“来大时小者,阴络也。来小时大者,阳络也。”
关于本条,《手检图》后文描述各脉主病时对其典型脉象的描述与之有所差异。如下。
“脉来暂大暂小,是阴络也一作结。动,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脉来暂小暂大者,是阳络也一作结。动,苦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关于阴络阳络,脉经似乎将其视为与奇经八脉平行、同地位的“脉”,而非我们平时理解的泛指的“络脉”、“血络”。就其脉象言,如果上下文所言一致,阴络的脉象可能是“脉大,脉势来盛去衰(钩),而时有突然出现的小脉。”阳络的脉象则是:“脉小,时有来盛去衰的大脉(钩)出现。” 这与《素问·三部九侯论》:“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吻合。
上述仅为文献上的推导,笔者尚未有临床体会支撑,也暂未找出能与之对应的具体治疗方法,故暂且搁置,留待后续研究。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俯仰。
三部俱牢,直上直下者,冲脉也。动,苦胸中有寒疝。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小儿痫。”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的脉象相对常见。指寸部脉凸起如豆如丸,多带结意,甚至厥厥动摇。此脉象与任脉关联性较高,但有时也与心肺疾病相关。《针经知行录》载一典型医案如下:
女,68岁,来时只言咳嗽,不语其他症状,默默伸手以示把脉。诊其右寸口恰如丸动于寸口,问其妇科和小便情况,自诉咳嗽时尿失禁三三年,同时伴有腰痛,依据任脉为病取之,右侧:列缺,照海穴,毫针刺之。
半小时后咳嗽好转,寸口脉动如豆的感觉明显减轻,再查其任脉,于肚脐下缘触及一结节压动痛,以毫针刺之,留针,嘱咐两天之后起针。腰痛好转,小便失禁好六七分。后再来如前法刺之,病愈。
笔者临床上也以列缺-照海,配合腹部诊查治疗此类脉象,多或佳效。
三、取穴与治疗
《脉经》、《奇经八脉考》原文均未提到出现此类脉象后的取穴方法。《针经知行录》使用俞募穴为主,配合五输穴来调整脉象。然笔者的经验,取相应远端经脉上的穴位在很多情况下强于俞募穴。
笔者曾有一患者,痛经来诊,其脉左关内侧搏动明显,是为“中如内”,应定在脾经。取双章门有轻微压痛,刺之,然而脉象未变。又以左关为肝,查其期门,左期门压痛较明显,以指点按约1分钟,脉象未见明显改变。思之期门、章门为募穴,更接近脏腑而非经络,是否病在经而非脏?试取其在经之远端穴位。因左关如内有力,颇有结弦意,取通经力量更强的井穴。左隐白压痛明显,以指掐按双隐白约1分钟,左关柔和,如内消失。
因此,定位在某经脉后则视有力无力,结弦与否,当升当降,及穴位的特殊作用和特定穴主治,选择子母补泻、通散之木(井)火(荥)穴、络穴分界的升降穴等等,灵活选用远端穴位治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脉经·手检图》原文而言,明显的体现了遍诊法向独取寸口法转变的痕迹。在上述文字的定位后,本篇分条记述了各经脉“动”时的主病。如: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目眩,头颈项腰背强痛也。”
此处“动”与《灵枢·经脉》的“是动则病”意义相似,是指相应的经脉脉口发生异常搏动时,出现的对应症状(具体可见黄龙祥老师对于是动病的论文)。当遍诊法向独取寸口转变后,原本诊各经脉口之“动”,变为诊寸口相应部位之“动”。
此源流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通过寸口脉确定了某经脉后,可以通过触诊其对应的脉口加以验证。
取穴的左右问题
与多数脉法不同的是,在本脉法中,左右手可以单独分别诊断各经,而并非各经分布于两手的不同部位。因此可能出现左右手脉象提示不同的情况。笔者的经验是:首先以双侧对比,取相应经脉上有压痛、颜色改变、脉动异常侧的穴位。如没有,倾向取摸出脉象的同侧的穴位;
与其他脉法的重合问题
本脉法在某些脉象上会与其他脉法重合,如寸部丸丸的任脉和右寸应肺。有时甚至症状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重合,但归结于的经脉脏腑却不同。仅仅依靠浮取应经沉取应脏腑似乎并不准确。此时笔者多以试探性点按相应穴位配合循经触诊,观察脉象变化而确定具体取穴。如各位同道有更精确的分辨方法或对于不同脉法的冲突与重合有其他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机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